剛剛獲得浙江省高校優(yōu)秀共產黨員的張士漢是一位“80后”教授、博士生導師,更是國家優(yōu)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獲得者、浙江省院士結對培養(yǎng)青年英才計劃入選者、浙江省海外高層次引才計劃專家和“錢江學者”特聘教授、浙江工業(yè)大學“青說青聽”青年科學家理論宣講團成員。
“我這人運氣比較好,每一次轉折都遇上了良師益友。”
“在玉泉碩博連讀的第一年,我導師帶領我在環(huán)境學科頂級期刊上發(fā)表論文。第二年,在同一本期刊上我獨立發(fā)表了第二篇論文。”
“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是美國著名的工科院校,我在那里的工程應用研究所工作了6年,導師陸永其研究員在業(yè)務能力上教會了我很多。在我打算回國的時候,他一直挽留我,但最后還是為我回國發(fā)展寫了數(shù)封推薦信?!?/span>
“回國之后,我的第一選擇就是浙江工業(yè)大學。因為這里有全國知名的環(huán)境研究團隊,團隊帶頭人陳建孟校長是環(huán)境領域的著名學者?!?/span>
“入職后,我第一時間提交入黨申請書。2017年12月5日,我成為了一名中共黨員,感覺肩上的擔子更加沉重了,我堅信在科研創(chuàng)新與教書育人的崗位上更要體現(xiàn)一名黨員的價值。”
“浙江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發(fā)源地,事實上,習總書記倡導的綠色低碳生活就在你我身邊,讓我們一同為地球降溫?!?/span>
張士漢就是這樣一位謙遜而樸實的學者。2001年,環(huán)境科學專業(yè)還是個冷門專業(yè),他因為認定環(huán)境保護與人民美好生活息息相關,在別人不解的目光下,開始求學之旅。如今,環(huán)境保護越來越受到政府和社會的關注,他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實踐科研理想,以夢為馬、科技報國、反哺社會。
01.從一本書到一個夢想
“幾乎每個環(huán)境專業(yè)的學生都看過《寂靜的春天》,這是一本講述人與自然關系的中學科普讀物。我出生在農村,第一次翻開這本書的時候,已經(jīng)上大學了?!睆埵繚h回憶,“書里的一個觀點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說人類在挑戰(zhàn)大自然的時候,也挑戰(zhàn)了自己的生存空間?!币槐尽斑t來的”書扣響了張士漢立志投身環(huán)境保護研究那顆悸動的心。而專注“燃煤煙氣污染控制”研究,則是張士漢進入碩博連讀之后的事情。
張士漢作為浙江大學環(huán)境工程專業(yè)兩位保研男生之一,在選擇導師上占有較大的主動權。在懵懂之間,他的選擇直接將其引向燃煤煙氣污染控制的研究領域。
“張士漢有能力、有自信,對科研充滿熱愛?!睆埵繚h的導師李偉教授和施耀教授這樣評價自己的學生,“張士漢的科研基礎十分扎實。在他讀研的第一年就和師兄在環(huán)境科學領域權威的雜志《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發(fā)表了一篇論文,這篇論文是從他自己的本科畢業(yè)設計演化而來的。當時我們研究所以工程實踐為主,在權威雜志上發(fā)表論文極少,這篇論文的發(fā)表證明了張士漢的科研潛力。更可喜的是,第二年他很快又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該雜志發(fā)表了一篇有關氮氧化物控制的論文?!?/span>
成功來之不易,每一個高光時刻的背后是一次次失敗和一次次地從頭再來。“氮氧化物控制實驗最難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在于其吸收后的中間產物停留時間非常短暫,再加上當時實驗設備比較落后,一開始,我完全抓不到它?!睘榱似平膺@一困局,張士漢不斷查閱資料改進實驗方法,“我在實驗的同時,常常會一個人坐在那里思考,靜下來總結經(jīng)驗教訓?!睉{著一股子“倔勁”,歷經(jīng)一個多月的反復試驗,張士漢終于摸索出了捕捉中間產物的方法。
“我這人運氣比較好,每次碰到的都是良師益友?!睂ψ约喝〉玫某煽?,張士漢十分謙虛,歸結于好運氣。然而,好運氣永遠只是一個加成器,能遇到良師益友,還須擁有與之相匹配的實力。張士漢就有這樣的實力?!爸t遜有禮、自信大方、專注科研、不忘初心。”張士漢的同事,環(huán)境學院副書記周英颯用這樣四個詞形容他。
在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他對二氧化碳的捕集、利用和封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原先自己小有成就的氮氧化物控制的研究方向轉到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源于熱愛,忠于執(zhí)著,在科研求學的路上他不斷突破自己的舒適區(qū),挑戰(zhàn)更多研究高地。去年,他因在該領域取得的突出創(chuàng)新成果,獲得了國家優(yōu)秀青年基金的資助,再一次“好運”降臨,更是用實力證明了自己。偶然的好運卻憑借著自身的實力成為了必然。
02.從“蹭”實驗室到“有”實驗團隊
張士漢選擇浙江工業(yè)大學,并非一時興起,而是十幾年前的一段“情緣”。
“我的導師和陳建孟校長是同門,在浙大讀書的時候,我經(jīng)常來‘蹭’他的實驗室,我的不少數(shù)據(jù)成果就是在工大實驗室誕生的?!睆埵繚h感激地說。
十多年前,初出茅廬的張士漢經(jīng)常背著一只裝滿從各地采集到的氣體樣本的雙肩書包,走進浙江工業(yè)大學的實驗室,這里先進的儀器和設備,讓他游刃有余地開展了很多研究,給予這位年輕小伙科學研究之路上的第一張“夢想卡”?!肮ご髮嶒炇业闹贫群芎?,為我們這群熱愛科研的大學生提供了最基礎也最重要的支持?!睆埵繚h對工大的好感從那時起就生根發(fā)芽了。
2016年,在美國工作生活了6年的張士漢放棄了優(yōu)渥的生活和工作,帶著全家一起回到了中國,回到了曾給了他一雙“逐夢”翅膀的浙工大。
“陳建孟教授是國內大氣污染控制領域很有影響力的專家。在我讀書的時候,陳教授就經(jīng)常和我們做交流,每當我遇到科研難題的時候總會去請教他?!睆埵繚h說:“我當時就想,如果以后能跟著陳老師一起做科研,自己的科研能力應該會有質的飛躍。”張士漢入職為我校的校聘教授后,很快就作為項目骨干參與了由陳建孟教授牽頭的國家級重點項目的研究工作??梢哉f,浙工大又給了海外歸來的張士漢第二張“夢想卡”。今年,這項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成果在紹興市上虞精細化工園區(qū)成功落地。
“我所在的環(huán)境學院科研隊伍很強,比如國家要求做的‘碳中和’,我們的團隊里面既有對二氧化碳監(jiān)測的專家,也有捕集和利用的研究者,還有未來十分重要的封存技術的研究人員,涵蓋了二氧化碳的監(jiān)測、捕集、利用和封存四大技術方向,整個‘碳中和’的研究鏈條已經(jīng)打通?!?/span>
最近一個月,張士漢一直奔波于北京、杭州兩地,他受學校委派在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開展“碳中和”“碳達峰”相關工作。“這是一個國家級的大平臺,通過這個平臺,我接觸到了碳中和領域頂尖的專家團隊,也參與到了國家重大科技規(guī)劃制定?!睆埵繚h十分珍惜這一次學習鍛煉的機會,這是浙工大給予張士漢的第三張“夢想卡”。
從科研“小白”成長為青年科學家,在張士漢的“逐夢”路上,離不開導師、團隊和學校對他的支持,學校更是邀請了環(huán)境領域著名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郝吉明教授作為其青年英才計劃的結對導師,“與浙江工業(yè)大學結下的不解之緣讓我和學校一起成長,互相成就,未來也將共同進步?!?br />
03.從科學研究到教書育人
“大學作為國之重器,不僅讓我學習專業(yè)知識、打開眼界,也讓我意識到要去努力追尋自己的夢想,實現(xiàn)自我的價值。”張士漢認為,求學路上遇見的師長、同學身上的閃光點是激勵他前行的動力。
“是他們的諄諄教誨才成就了今天的我,我想把這份愛傳遞下去,做學生人生道路上的啟明燈。”被“好運氣”厚待的張士漢也把這份關心和教育傳遞給自己的學生。每周五雷打不動的全體課題組小會,總讓學生們“小緊張”。會上,“加強與學生的聯(lián)系與交流,幫助他們分析實驗中遇到的問題與確定下一步努力方向是我召開組會的目的”。他經(jīng)常用自己科研求學的小故事激勵學生們,“知識不能停留在書本上,不能只裝在腦袋里,而應該落實到行動上,在科研過程中驗證知識,體會知識,掌握知識,這樣才能創(chuàng)造知識。”
學習之余,學生們的生活也是張士漢“操心”的大事?!懊刻煲龊靡?guī)劃,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但要時刻保持頭腦活躍、思維清晰?!睆埵繚h既是長者又是朋友,在巨大的科研壓力下,他很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與心理狀況,時常給予積極正向的引導與寬慰。不久前的畢業(yè)生歡送宴上,張士漢祝福畢業(yè)生前途似錦,同時循循善誘,讓師弟師妹們以師兄師姐為榜樣,繼續(xù)努力爭創(chuàng)新成果。談笑間,張老師還能說出每個人入學時的一些趣事,氛圍十分融洽。
張士漢希望自己的學生都能夠實現(xiàn)“Happy Work, Happy Life”,在成長中逐漸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未來也可以在社會中實現(xiàn)自我價值,找到人生的真諦。目前,張士漢指導的研究生成就滿滿,有的考上了浙江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有的繼續(xù)留在他的團隊中學習。他們熱愛科研,熱愛生活,也經(jīng)常和張士漢聊天,講一講曾經(jīng)的師生同門一起經(jīng)歷過的趣事,談一談未來在科研道路上的打算和計劃。2018級研究生禹亞男說:“和張老師的交流,不僅讓我不斷突破自己,更形成了較強的邏輯思維與良好的工作習慣,逐漸明確了夢想與自我價值?!彼龑⒃?月以碩博連讀的身份跟隨張士漢繼續(xù)攻讀博士學位。
04.從“實驗室”到走進青年中去
從美國求學歸來入職工大,張士漢在第一時間遞交入黨申請書,于2017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堅信在科研創(chuàng)新與教書育人的崗位上更要體現(xiàn)一名黨員的價值。多年來,他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信念,以身邊優(yōu)秀共產黨員為榜樣,以傳承紅色基因的科學家為典范,以科技報國和教書育人為己任。
“當下,國家正力爭實現(xiàn)2030年前碳達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目標愿景,需要大量相關領域的科研工作者?!?張士漢海外求學的幾年,在復合胺捕集二氧化碳方向積累了豐富的研究和實踐經(jīng)驗,他很高興自己的學識有用武之地,積極為國家和省碳達峰碳中和計劃制定提供技術咨詢,協(xié)助地方城市結對專家開展空氣污染控制的咨詢和建議工作,與企業(yè)聯(lián)合開發(fā)和推進碳中和綠色技術研發(fā)轉化應用。他說:“中國政府對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視,體現(xiàn)了大國責任、大國氣度,我們科研人員理應埋頭苦干、潛心研究,作為黨員我要時刻沖在一線,為‘碳中和’‘碳達峰’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形成更多的科研成果,給企業(yè)解難題,為社會辦實事?!?/span>
2020年,張士漢任學院教師第一黨支部書記。期間,他積極推進黨支部共建,與浙江省生態(tài)環(huán)境監(jiān)測中心第八(公司)黨支部簽約黨建結對共建,以“黨建+”結對共建助推院企合作,切實推動雙方在產學研用、人才聯(lián)合培養(yǎng)等方面的合作,為更多“環(huán)境人”搭建走進企業(yè)、服務社會的平臺。
在學校發(fā)布成立“青說青聽”青年科學家理論宣講團的通知時,張士漢第一時間有了走進更多青年中去的想法,成為全省高校首支青年科學家理論宣講團的成員?!罢憬恰G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發(fā)源地,事實上,習總書記倡導的綠色低碳生活就在你我身邊?!痹趯W校“青說青聽”首場宣講會上,張士漢用青年人喜愛的語言為全校青年學生分享黨的新發(fā)展理論和碳中和的科學前沿研究,呼吁更多青年加入碳中和行列,一同為地球降溫。他受邀做客“理論正當午”網(wǎng)絡思享會,與全校200余位研究生黨支部學生書記和黨建工作骨干分享個人科研成長之路。在學校研究生新生開學典禮上,作為青年科學家代表朗誦《致未來的青年科學家》,他把保衛(wèi)藍天、為民謀福的思想傳遞給更多青年學生,以“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激勵他們用科研報國之心描繪青春夢想。
近日,張士漢被評為浙江省高校優(yōu)秀共產黨員。“回想少年時自己的夢想,愿為中國的環(huán)境保護事業(yè)奮斗終身,這份初心直到今天我依然在堅持。如今的我在脫碳技術的路上不懈奮斗,希望能通過努力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xiàn)貢獻一份力量。”這是一位“碳中和”研究科學家的愿望,也是張士漢教授“好運常伴”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