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2020年度全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我校理學院林強教授團隊牽頭完成的“基于冷原子干涉的重力精密測量技術應用”成果獲得2020年度浙江省技術發(fā)明獎一等獎。這已是他第三次獲得重要科技獎勵,前兩次分別是全國高等學校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和國家技術發(fā)明獎三等獎。林強教授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基金、德國洪堡基金獲得者、博士生導師,也是理學院院長、浙江省量子精密測量重點實驗室和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主任。
他說:“我最驕傲的是培養(yǎng)了30余位博士生,有一位還獲得了全國百篇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稱號?!?br />
同事說,“林強從事量子精密測量、量子光學、激光物理等領域的研究工作三十余載,主持過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青項目和重點項目等重要科研項目50余項,是我們的‘男神’?!?br />
科研榮譽等身的林強究竟是怎么走上科研之路的呢?
“這要從我學英語開始說起?!绷謴娗逦赜浀米约簞傔M大學的時候,很多同學都在談論“英語角”,他說:“當年可沒有四六級考試,參加英語角的同學大都是對英語感興趣,很多人口語的基礎不太好,那時候大家的口語可以說是南腔北調(diào),百花齊放”。出于興趣,少年林強也加入了“大學英語角”的大軍。若干年后,“大學英語角”已經(jīng)走出校門,成長為杭州西湖邊六公園的“英語愛好者聚會”,學生、市民、外國友人在這里每周一次,談天說地。而當年的林強也沒有想到,“當年那個興趣使然的自己會在物理學領域深耕數(shù)十年,如今帶領團隊在量子科技領域孜孜以求?!?br />
始于興趣,在大學打好基礎
上世紀80年代,流行著一句話:“學好數(shù)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讀高中的林強擅長的課程恰好就是物理,“高考之后,我沒有考慮太多,懷著對物理的好奇與憧憬,選擇了杭州大學物理系。”
“在那個年代,上大學是一個格外寶貴的機會,同學們都格外珍惜,總是想著利用一切時間,多學一點新知識”。與當年大部分同學一樣,林強在學習上十分刻苦,不僅是圖書館自習室里的???,也是一位“搶座位”的“好手”。
“大學前三年,我上的都是100多人的大課,在一層一層起高的階梯教室里。那時候沒有顯示屏、投影儀這些多媒體設備,老師講課全靠黑板。階梯教室最后幾排坐得高、看得遠,老師和黑板一覽無余,但黑板上密密麻麻的字可就看不太清了?!绷謴姙榱恕皳尅钡角皫着诺淖?,放棄吃中飯的時間,早早地等在教室里,“至少要提前一個小時或者半個小時去占座,不然就沒有好位置?!?br />
“每門課的老師都會列出一些參考書目,讓學生去圖書館借閱?!绷謴娮類廴サ牡胤绞谴髮W的圖書館,“里面雖然藏書豐富,但是大家看的更多的是與課程相關的參考書和習題集。當年認真學習基礎知識為我后面的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那時候很多學生都是出于興趣想多學一點東西,學習上也是這樣。當時我并不太了解我所學的課對于未來有什么具體的作用,只知道老師說這是很重要的基礎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林強在學業(yè)和興趣之間找到了一個平衡點:“既然有興趣又很重要,那我就認真地學”。
大四那年,林強面臨著工作和讀研的選擇?!澳菚r候大學畢業(yè)生很吃香,國家也會分配工作。有一門高等光學課為我堅定了考研的決心?!绷謴姷膶熗踅B民教授給了他一把進入科研的鑰匙:“他的高等光學課會講許多有趣的現(xiàn)象。比如,有次課給我們講了一種“魔鏡”,面對這個鏡子我們只能看到自己的眼睛,而看不見其他部分,這對我很有吸引力?!蓖ㄟ^這門課,林強逐漸確定了自己是真正對科研抱有興趣、滿懷熱情的人,決定參加研究生的考試。
從課余愛好到學習生活、人生選擇,“興趣”二字可以說是林強大學生活最好的注腳。
深耕科研,終獲碩果累累
從研究生開始,可以說,林強開啟了科研之路。
他開展關于用矩陣方法處理光學傳輸問題的研究,不斷深入,從軸對稱光學系統(tǒng)擴展到非軸對稱光學系統(tǒng),從連續(xù)光束擴展到脈沖光束,從相干光擴展到部分相干光,從電磁波擴展到物質波,提出了自己的數(shù)學公式,最終開始嘗試探索量子精密測量技術。
2014年,林強教授來到浙江工業(yè)大學,繼續(xù)探索“量子精密測量技術”。
量子精密測量團隊研制的ZAG型量子絕對重力儀
這是一項用激光冷卻方法將銣原子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的超低溫度的技術,原子將體現(xiàn)出本身固有的波動特性。曾經(jīng)長期以來,我國在絕對重力測量領域依賴進口光學干涉型重力儀,制約了我國相關領域的發(fā)展。而林強的冷原子干涉型重力儀具有更高的測量精度,是新一代精密測量儀器的典型代表。
2006年10月,林強及其團隊在國內(nèi)率先開展了冷原子絕對重力儀和重力梯度儀研究。
在國家 863、973 計劃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支持下,先后研制了第一代(原理驗證和實驗室樣機)、第二代(可移動式量子重力儀)、第三代(小型化量子絕對重力儀)等系列樣機,不僅實現(xiàn)了我國在該領域的技術突破,而且實現(xiàn)了重力測量儀器從無到優(yōu)的歷史跨越。
2016 年,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在亞太計量規(guī)劃組織(APMP)框架下主辦“第一屆亞太區(qū)域絕對重力儀關鍵比對”,這是我國境內(nèi)第一次主辦國際絕對重力儀關鍵比對。林強團隊與浙江大學聯(lián)合研發(fā)的“可移動式冷原子干涉重力儀”參加該次比對。
作為該次國際比對中唯一一臺采用量子精密測量技術研制的新型絕對重力儀,也是我國第一臺走出實驗室,參加國際比對的冷原子干涉重力儀。這臺冷原子干涉重力儀在比對中取得了良好的比對結果,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時光匆匆走過,數(shù)十年的光陰一閃即逝。
數(shù)十年前關于英語角的故事似乎代表了一個預言。因為這一個小小的活動,大家聚在了一起,也因為在大家的堅持下,它竟然最后產(chǎn)生了如此大的影響。
而數(shù)十年前那個對物理充滿興趣的少年,在學習與科研中不斷成長,深耕量子精密測量領域近20年,與團隊歷經(jīng)了原子干涉理論研究、實驗室原理驗證、重力儀和重力梯度儀樣機研制、可移動式絕對重力儀、小型化冷原子干涉型絕對重力儀等研究階段,終于以高精度重力測量儀器為突破點,打造了完整的量子精密測量技術研究和產(chǎn)業(yè)化鏈條,創(chuàng)造了多項“第一”。
教書育人,學術要薪火相傳
2016年9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北京市八一學??赐繂枎熒鷷r提出“廣大教師要做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做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做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引路人,做學生奉獻祖國的引路人”。林強教授畢業(yè)之后,就留在了母校擔任老師,執(zhí)教30余年,他始終奮戰(zhàn)在教學工作的一線。
高校人才的培養(yǎng)計劃區(qū)分不同的階段,不同階段學生的特點各有不同。所以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生,林強教授的教學也會各有側重,“大學前兩年學習對本科階段尤為重要,在這一時間段學生要打好專業(yè)基礎,對專業(yè)知識抱有鉆研精神和好奇心。沒有數(shù)學和物理的基礎,在未來要在物理領域做出創(chuàng)新性工作是很難的?!倍鴮τ谘芯可?,林強老師重視挖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研究生階段,主動學習和主動研究是最重要的。老師不僅要對學生研究過程中產(chǎn)生的學術問題給予指導,還要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科研環(huán)境?!?/span>
2020年,儀器應用研究團隊使用量子絕對重力儀完成海洋重力測量,是全球第二個具備此能力的團隊
從課桌走上講臺,從渴求知識的學生轉變?yōu)閷W生學習道路上的引路人。看著臺下一張張嶄新的面孔,林強教授也不時會想起曾經(jīng)的那個自己。想起大學時期,對未來懵懵懂懂,卻在興趣的指引下打下堅實的學科基礎,對科研一知半解,直到那節(jié)高等光學課上王紹民教授為他開啟科研的大門。
“我的教學理念會受到我自身求學經(jīng)歷和當年我的老師的影響,這其中有繼承也有發(fā)展,是與時俱進也是薪火相傳”,林強教授說道。當年的導師對林強是這樣,如今林強對講臺下那一張張嶄新的面孔也是這樣。
個人的時間和精力終究是有限的,要通過學生延續(xù)學術生命,薪火相傳,方能代代不息。